2024-12
耐材之窗耐火原料指數(shù)
綜合指數(shù)
  • 綜合指數(shù):203.62
  • 上月:202.42
  • 環(huán)比: +0.59%
  • 去年同期:190.94
  • 同比: +6.64%
產品指數(shù)
  • 鋁礬土:175.00 上月:175.00 環(huán)比: 0.00% 去年同期:159.00 同比: +12.00%
  • 碳化硅:98.00 上月:98.00 環(huán)比: 0.00% 去年同期:107.00 同比: -35.00%
  • 鱗片石墨:103.00 上月:103.00 環(huán)比: 0.00% 去年同期:123.00 同比: -43.00%
  • 燒結鎂砂:208.00 上月:208.00 環(huán)比: 0.00% 去年同期:204.00 同比: -9.00%
  • 普通電熔鎂砂:138.00 上月:138.00 環(huán)比: 0.00% 去年同期:129.00 同比: 0.00%
  • 棕剛玉:140.00 上月:140.00 環(huán)比: 0.00% 去年同期:127.00 同比: +5.00%
  • 白剛玉:145.00 上月:145.00 環(huán)比: 0.00% 去年同期:95.00 同比: +53.00%
  • 棕剛玉:140.00 上月:140.00 環(huán)比: 0.00% 去年同期:127.00 同比: +5.00%
當前位置:耐材之窗 > 綜合經濟 >宏觀調控效果被兩股力量消解

宏觀調控效果被兩股力量消解

用手機查看
發(fā)布時間:2006-12-20
所謂投資過熱,根本原因在于沒有產權約束的投資主體如一些政府部門過多地加入到市場活動中。只要這樣的投資主體不從市場活動中退出,那么宏觀調控的效應就必定會大打折扣。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們要注意將保持中國經濟可持續(xù)增長的政策重心逐漸地從宏觀層面轉向微觀層面,即由注重宏觀調控轉向注重企業(yè)競爭力的塑造。 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中國從2004年4月開始的宏觀經濟調控與2005年7月所采取的名義匯率升值的措施并沒有能夠達到預定的目標。造成這種后果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從內部經濟狀況來看,各種宏觀經濟調整政策由于缺乏微觀結構的支持,成效甚微;二是從外部經濟來看,經濟全球化使得宏觀經濟政策的許多作用被外來力量所抵消了。 這一輪宏觀調控是針對投資增長過快而做出的決定。為了回答宏觀調控為何不能達到預定的目標的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一個問題,為什么固定資產投資會出現(xiàn)高速增長的局面,從而導致所謂的“經濟過熱”。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并不難,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是沒有產權約束的國有企業(yè)和地方政府成為了投資主體。 沒有產權約束的國有企業(yè)成為投資主體意味著什么呢?第一,它們可以不計成本和收益而進行投資,從而使得總投資超過有產權約束時的額度;第二,假如政府有關當局對信貸加以控制,它們又可以通過將本應分配給所有者的紅利加以截留而用作新增投資。或許有人會問,國有企業(yè)的經營管理者為何會有如此強烈的投資欲望,問題恰好就在于他們不是所有者,而是經營管理者,且是不受約束也缺乏激勵的經營管理者。這樣的產權結構與企業(yè)治理結構使得作為國有企業(yè)的經營管理者并不能通過努力經營、為股東或者國家所有者增加可供分配的利潤收入而獲得好處,相反他們只有通過投資本身才能獲得好處,因為只有通過不斷地追加投資他們才有機會獲得升遷或者獲得由投資過程本身所產生的各種租金。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解釋中國的地方政府為何亦會有強烈的投資擴張動機。因為地方政府的官員要想獲得升遷或者獲得較高的金錢收入,就必須不斷地進行投資,只有如此,才會有GDP的增長,才會有職位的升遷或更多的工程投資與管理的租金收入。對于地方政府來說,籌措投資所需的資金在某種程度上要比國有企業(yè)來得更加容易,其中主要的有留成的稅收、土地批租收益以及用公共基礎設施之收費為擔保的銀行借貸等。 由上可見,所謂的投資過熱,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沒有產權約束的投資主體過多地加入到了市場活動中。只要這樣的投資主體不從市場活動中退出,那么宏觀調控的效應就必定會大打折扣。當然,我們這樣說,并不意味著凡是有產權約束的企業(yè)都一定會進行理性的投資,但是,區(qū)別就在于,只要有產權約束,它們就必定會對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動做出及時的反應而對原有的投資決策加以調整。所以,我們的結論是,產權約束的缺損是導致中國宏觀經濟調控效應不盡人意的一個基本原因。 經濟全球化對主權國家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已經開始構成挑戰(zhàn)。這是因為經濟全球化造成了國際分工的深化與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大幅增加和全球金融的一體化。根據(jù)有關的統(tǒng)計資料,全球貿易占GDP的比重已從20世紀70年代初的20%提高到了2003年的約55%,由全球主要大公司組織的產品貿易逐漸成為國際貿易的主流;金融全球化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明顯加速,其主要特點是許多國家的國外資產和負債都迅速地同步增加,這種現(xiàn)象在工業(yè)化國家尤為明顯。 從以上的事實中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結論呢?第一,從貿易流量增加與貿易結構的最新變動趨勢來看,公司的力量在加強,而國家的作用則趨于弱化;第二,從金融資產日益國際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來看,市場的力量在加強,國家的作用同樣趨于弱化。由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這樣兩種變化與沖擊,使得主權國家的政府無論是對內的經濟調控還是對外的國際收支調整都將受到前所未有的制約。 比如,當中國政府認為國內固定投資增長速度過快,從而需要對投資規(guī)模加以控制時,外資則會因為中國存在大量過剩勞動力、實際工資水平較低而前來投資,借以獲取要素套利之收益,因此,除非中國關上對外開放的大門,否則,對內的宏觀調控必將難以奏效。 面對這樣的兩難,正確的選擇應當是:在充分認識經濟全球化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將保持中國經濟可持續(xù)增長的政策重心逐漸地從宏觀層面轉向微觀層面,即由注重宏觀調控轉向注重企業(yè)競爭力的塑造。對照一下美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美國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控為何會如此淡出,關鍵就在于它擁有一大批世界級的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企業(yè),因為有了如此強大的微觀經濟基礎,所以美國有能力成為全球經濟和金融的中心,美國政府也因此而能夠以成本較低的干預政策來實現(xiàn)長期的經濟穩(wěn)定與可持續(xù)的增長。所以,我們的結論是:當一個主權國家的政府因為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而面臨宏觀經濟政策的約束時,就應當選擇有助于提高本國企業(yè)國際競爭力的政策措施來保持本國經濟的穩(wěn)定和可持續(xù)增長,對于開放度已經非常之高的中國來說,這樣的選擇已經時不我待。
信息來源:(新華網(wǎng))采編:姚淑云
上一篇: 明年將適當減少中央財政赤字 下一篇: 2006年12月20日外匯牌價
銀耐聯(lián)
耐材之窗
主辦單位:
協(xié)辦單位:
信 息 站:
東北信息站 華北信息站 華東信息站 中南信息站 西北信息站 西南信息站
版權所有: 唐山銀耐聯(lián)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電子郵件:66060043@qq.com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