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對CPI的沖擊不會很大,PPI不是CPI很好的領先指標?!贬槍鼇碛嘘PCPI和PPI這兩種價格指標“倒掛”以及CPI會不會因此“蓄勢上漲”的聲音,廣東金融學院中國金融轉型與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陸磊日前撰文指出,相比PPI,市場結構和中國的經濟結構自身是更應該關注的目標。
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據,2008年8月CPI同比上漲4.9%,而同時公布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卻呈現(xiàn)加速上升的局面——工業(yè)品出廠價格漲幅達到了10.1%,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上漲15.3%。
從常識看,由于上游成本向下游的傳遞似乎是一種必然,PPI的上漲一定會引起CPI的進一步提高。但陸磊認為在中國并不能完全找到PPI和CPI的對應甚至傳導關系,“至少在中國經濟中存在某種成本被自發(fā)消化于產業(yè)環(huán)節(jié)中的可能。單純以PPI作為CPI的領先指標,是不具備完全的經驗支持的。這就需要從產業(yè)結構和市場結構等層面尋找價格之間變化關系的線索?!彼唧w分析指出:
第一,經濟結構決定了CPI增幅在正常年份會低于PPI。對于一個制造業(yè)處于崛起階段、出口對經濟拉動作用顯著的國家,即使匯率在當時處于固定狀態(tài),但境內外最終產品價格的傳遞性是明顯的。一旦出口加快,則國內最終產品價格會有所上升。反之,即使PPI上升,但產能需要到境內市場消化,將造成CPI上漲缺乏動力。
因此,對于當前通貨膨脹的觀察與預測而言,重要的不是試圖去了解PPI和CPI之間的傳導強度幾何,而是引進境內外最終產品價格和貿易條件的比較。中國的價格統(tǒng)計體系中真正缺乏的,是貿易條件的月度數據。如果貿易條件良好,則PPI會造成CPI的同向波動;反之,即使企業(yè)成本在上升,如果其產品著重于尋求境內市場,面對過剩的產能,短期內也將很難發(fā)現(xiàn)PPI上漲推動CPI同比例提高。
第二,市場結構決定了會出現(xiàn)工業(yè)制成品價格漲幅整體上低于資源價格漲幅的特點。在國家統(tǒng)計局同時發(fā)布的分類別消費品價格中,食品價格上漲20.4%,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6.64個百分點;居住價格上漲6.9%,也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1.02個百分點;其余各類商品如果作為一個整體,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價格為零增長。
其實,中國的市場結構決定了CPI的結構。所謂市場結構,反映了消費和供給雙方的相對議價能力,與產品特性有關。農產品的特點是需求彈性低,需求者議價能力弱——無論價格如何,飯總是要吃的;而工業(yè)品的需求彈性高,當消費者實際收入或產品價格發(fā)生波動,則消費需求會受到較大影響,因此,消費者議價能力強。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當前,消費者在汽車、家用電器等產品上的議價能力遠遠高于食品。于是,中國CPI的一個難解之謎是,消耗原材料較多的最終消費品價格上漲反而低于低資源消耗型消費品。
第三,技術沖擊和快速工業(yè)化,導致消費品價格漲幅低于投資品。在本輪通貨膨脹周期中,衣著、交通和通訊、家庭用品設備及服務等類別的產品價格基本處于零增長甚至負增長。
陸磊認為,如果PPI高速上漲,但我們的產業(yè)結構和技術結構并未發(fā)生較大變化,那么如果CPI中對成本依賴較大的行業(yè)其產品價格并未出現(xiàn)較大幅度跟進,就反而意味著這些產品承受或自我消化了絕大部分成本?!岸a業(yè)承受力的臨界點在哪里?這是需要壓力測試的?!?nbsp;
信息來源:(CBT新聞網 ) 采編:信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