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政治領袖們互相用食指指責的時候,人民幣匯率升值與否,更多成了是一個意識形態(tài)之爭,而遠離了其宏觀經(jīng)濟命題的本意。
如果遠離爭論,那么人民幣匯率首先是一個是否應該市場化的命題。當市場有效時,讓市場決定一切要素的價格,是西方經(jīng)濟學的一個核心理念。只有這樣,一切要素才能以最合理的價格,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但是當市場并不有效時,“市場化定價”是否可以當作一條公理來應用呢?誰又來裁決市場是否有效的呢?
對于美元來說,無論是美國的政治領袖,還是金融界的領袖,都以美元的市場化匯率而自豪。
實際上,美國就像一個心臟,控制著一個遠比美國經(jīng)濟體大得多的“美元區(qū)”經(jīng)濟聯(lián)盟。美元的硬通貨效應,溢出效應,與安全島效應,使得美聯(lián)儲成為美元區(qū)的“央行”,而并非是美國的“央行”。
在這種情況下,美聯(lián)儲實際上用利率政策和貨幣政策決定市場趨勢,而市場決定著美元匯率。
沿著道氏理論來說,不符合市場長期趨勢發(fā)生的逆反走勢,始終會回歸到長期趨勢。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發(fā)生,迪拜房地產泡沫等重大事件發(fā)生以后,因為安全島效應,美元大幅走強,但是最終還是回歸到不斷走軟的長期趨勢上。
也就是說,美元其實也是一個“被操控”的貨幣。只是用利率和貨幣政策操控市場的長期趨勢,比直接干預市場,也就是保持所謂的“聯(lián)系匯率制度”,高明一些罷了。
這符合美國的戰(zhàn)略利益。一位美國智庫人士曾經(jīng)一針見血的指出,從小布什開始的幾任財長,一直到最近的蓋特納,從來都是支持“強勢美元”,但他們都幾乎是口惠而實難至。
就美元走勢來說,2010年的美元價值比起2001年已經(jīng)下滑近了40%。
弱勢美元帶動了出口、創(chuàng)造了就業(yè),給美國帶來了大量經(jīng)濟實惠。
3月26日,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發(fā)布的報告顯示,中國并未從美國“偷走”工作。人民幣匯率被低估,與美國國內高居不下的失業(yè)率并無關系。
從人民幣實際匯率來說,聯(lián)合國世界比較計劃(ICP)和世界銀行的平均購買力指數(shù)(PPP)是比較貼近實際情況的指標。2005年完成的PPP表明,人民幣的匯率應該在3.45美元左右。而當時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是8.19元人民幣/美元。
重要的是,人民幣幣值過低時,其實是將全中國的不可再生資源在“補貼”美國。也就是全體美國人拿到另外一份“中國津貼”,享受著他們不應該享受的生活。
而中國從美國、日本等國家大量進口“資本物資”,又在付出大量的“溢價”給美國和日本等國家。付出了比實際價值更高的價格。
一個進口,一個出口,中國的財富就這樣雙向的在流失。賺到的,只是幾代移民工人用生命和青春所換來的一點點加工費用。中國龐大的人口資源,始終只能充當廉價勞動力,而不可能有機會轉換成人力“資源”。
同時,在美元最近不斷貶值的時候,石油、黃金等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和軟商品也保持在高位。這給大量進口原材料的中國,帶來內部經(jīng)濟輸入性的通脹。2010年以來,中國的CPI漲幅已經(jīng)達到2.6%,逼近溫總理設定的3%的目標。
所以,諸多美國智庫人士指出,拋開意識形態(tài)和大國角逐的需要。理性思考的話,人民幣應該適度升值——對內可以消除通脹壓力,對外可以減少進口成本。
至于中國所深深擔心的出口經(jīng)濟衰退的問題。美銀-美林中國經(jīng)濟學家陸挺的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純出口產業(yè)其實只占中國GDP的18%,并非到了完全不能影響的地步。也就是說,正好趁人民幣逐步升值的時候,淘汰落后產能,實現(xiàn)產業(yè)結構的整體升級。
人民幣的真實匯率問題,并不應該成為一個意識形態(tài)之爭的話題。因為,中國真實的戰(zhàn)略利益,才應該是被考慮的。
信息來源:(21世紀網(wǎng)) 采編:信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