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師史蒂芬·羅奇在最新發(fā)表的全球經濟評論文章“中國走優(yōu)質發(fā)展之路”中表示,中國正越來越認真地把經濟發(fā)展重心從數量轉向以質量為導向。這對于中國的貿易政策、商品需求、環(huán)保的考慮因素、銀行業(yè)改革以及資本配置過程,有非常重大的潛在影響。
轉向經濟增長質量
羅奇指出,歸根究底,增長的素質才是增長能否持續(xù)的終極仲裁人。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數量發(fā)展為主。在堅持改革的道路上,取得杰出成就。然而隨著中國的發(fā)展,把較大注意力集中在經濟增長成果的質量上是自然不過的。毋庸置疑,在增長過程中,質與量互為影響強調質量的新舉措可能意味著中國將會在數量上做出犧牲,但中國對此調整游刃有余并且愿意接受。
羅奇表示,重視質量的策略可能對中國四個主要方面產生重大影響:一是中國目前正采取更積極的態(tài)度處理知識產權問題;二是中國正全力提升制造業(yè)技術質量,此舉對于環(huán)保意義重大,同時能降低中國對能源和其它大宗商品的依賴;三是銀行貸款質量有著明顯的改善,這是避免爆發(fā)不良貸款危機的重要前提;四是改革的方向更加明晰不會往后退。
羅奇認為,唯一對中國增長模式轉型可能構成障礙的因素,是來自外部的沖擊。比如以美國為主的全球增長動力不足等因素。
重心轉移來得最適時
西方對中國經濟的概念主要是基于龐大的數量規(guī)模上,羅奇認為,這是可以理解的。他表示,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其經濟年增速10%創(chuàng)造出來的規(guī)模效應之巨大,是世界從來不曾經歷過的。
羅奇表示,今天,中國國企改革趨于平穩(wěn),這種情況緩解了中國對數量經濟增長的迫切性和依賴性,并讓改革者有機會進行經濟轉型和發(fā)展,把焦點轉向被忽略的質量層面上。這種經濟增長特性的轉移來得最適時不過。數量增長戰(zhàn)略面臨的“外部負面因素”積累增多并日趨棘手。事實上,把發(fā)展焦點從數量向質量轉移,表明了中國理解了調整的迫切性——需要應對由于快速增長而引起的負面影響。
提升制造業(yè)技術質量
羅奇認為,中國正積極把焦點放在提升制造業(yè)技術的質量上。他指出,中國最近頒布的第十一個五年規(guī)劃的目標之一就是要使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與此同時,政府希望能改變其“大量消耗大宗商品”(包括主要金屬及其它原材料)的增長模式。
羅奇表示,中國領導層,特別是在發(fā)改委做國家規(guī)劃工作的官員,認為通過從快速增長的固定投資模式向逐漸以私人消費為導向的“低商品消耗”模式轉移,是達成此目標的最好途徑。至于能否遏制污染或降低能源及其它工業(yè)用原材料的需求水平,羅奇認為,中國已充分意識到,這是他們要解決質量問題的重要一環(huán)。
保護知識產權力度加大
羅奇說,中國愿意采取比過去更積極的態(tài)度,加大力度保護知識產權,處理有關知識產權的問題。他舉例說,像大部分其它的機場一樣,北京國際機場在某種程度上猶如一個室內購物商場。盡管可利用最后一分鐘購買中國的藝術品或手工藝品,但擠滿了最多顧客的是2008北京奧運紀念品小賣亭,旅客們都爭相搶購為迎接北京奧運而特別設計的各式紀念品,而這些產品全都注有“官方認可”標記、很多齊備的注冊編號和附有激光標簽的防偽證書等。
他說,中國今年7月15日至10月25日期間執(zhí)行的“百日反盜版行動”,是大力推動知識產權保護的生動實例。這也可為美中戰(zhàn)略性經濟對話最為重要和向來爭議不斷的有關知識產權議題有所突破,帶來上好機遇。
羅奇同時表示,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實力沿著價值鏈迅速攀升——從低附加值的玩具和紡織品上升至附加值不斷提高的科技產品,保護知識產權同樣符合中國利益。
信息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采編:江振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