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核心服務 幫助中心 熱線:0315-5918590
2025-01
耐材之窗耐火原料指數
綜合指數
  • 綜合指數:202.82
  • 上月:203.62
  • 環(huán)比: -0.39%
  • 去年同期:187.36
  • 同比: +8.25%
產品指數
  • 鋁礬土:175.00 上月:175.00 環(huán)比: 0.00% 去年同期:159.00 同比: +10.00%
  • 碳化硅:98.00 上月:98.00 環(huán)比: 0.00% 去年同期:106.00 同比: -8.00%
  • 鱗片石墨:100.00 上月:100.00 環(huán)比: 0.00% 去年同期:120.00 同比: -17.00%
  • 燒結鎂砂:208.00 上月:208.00 環(huán)比: 0.00% 去年同期:204.00 同比: +2.00%
  • 普通電熔鎂砂:138.00 上月:138.00 環(huán)比: 0.00% 去年同期:129.00 同比: +6.00%
  • 棕剛玉:138.00 上月:138.00 環(huán)比: 0.00% 去年同期:127.00 同比: +9.00%
  • 白剛玉:141.00 上月:141.00 環(huán)比: 0.00% 去年同期:95.00 同比: +48.00%
  • 棕剛玉:138.00 上月:138.00 環(huán)比: 0.00% 去年同期:127.00 同比: +9.00%
當前位置:耐材之窗 > 綜合經濟 >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態(tài)

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態(tài)

用手機查看
發(fā)布時間:2010-01-12
    供大于求在一定條件下,有相當的積極作用;供大于求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民營經濟大量發(fā)展的情況下才會產生。對我們來說現在遇到的問題則是全新的,我們要認真研究我國產能過剩的原因和應采取的對策。
    如果用一句最簡單的語言說明當前的國內經濟問題新特點,那就是我們第一次面臨大范圍的“產能過?!?。
    在傳統(tǒng)計劃經濟時期,商品總是短缺,當經濟增長高潮來臨時,有時是生活消費品,有時是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的供給制約著我國經濟的增長,有的經濟學家認為,社會主義經濟就是“短缺經濟”,經濟運行總是處于“緊運行”中。而本輪經濟增長高潮中卻出現了產品供大于求、產能過剩,從供給制約轉變成需求制約。
    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普遍難題
    目前,我國鋼鐵、紡織、有色、船舶、建材、化工、汽車燈行業(yè)都存在產能過剩。2008年我國有色行業(yè)中電解鋁產能超過1800萬噸,國內消費1260萬噸。建材行業(yè)中水泥存在3億至4億噸過剩產能,目前仍有在建水泥生產線超過200多,新增產能超過2億噸。煤炭工業(yè)中焦炭過剩產能1億噸左右。以上僅是對我國工業(yè)主要行業(yè)粗略統(tǒng)計。據了解,當前我國主要產業(yè)產能利用率只達到60%到70%,正常情況應該在80%左右。
    現在社會一般將“生產能力大于需求”或者用“供大于求”理解為“產能過?!薄!肮┐笥谇蟆庇姓嬗绊懸灿胸撁嬗绊懀挥挟敗肮┐笥谇蟆钡呢撁嬗绊懗^正面影響時才是“產能過?!?。
    “產能過?!边€應分為“即期產能過?!焙汀邦A期產能過?!??!凹雌诋a能過剩”是指當前的生產能力與需求量的比值超過了正常范圍,主要表現為設備利用率低、產成品庫存增加、價格下降甚至低于成本、企業(yè)虧損面大?!邦A期產能過剩”是指未來某時間內預期的生產能力與預期需求的比值超過正常的范圍,主要表現為在建項目投資增長過快。
    產能過剩還有“相對產能過剩”和“絕對產能過?!敝帧!跋鄬Ξa能過?!敝饕憩F為供給過多而需求不足;“絕對產能過?!眲t表現為需求已經開發(fā)得很充分,但還在不斷地擴大供給,造成絕對量的過剩。
    產能過剩還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在經濟增長的低谷階段,產能過剩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態(tài),既有企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的原因,也有經濟周期的因素。從企業(yè)來看,為避免喪失市場機會,不少企業(yè)的產能規(guī)劃一般都適度超前于市場需求,而市場需求會出現周期性的波動,這種波動的走向和幅度有時會大大超過企業(yè)的預測。
    自1825年在英國發(fā)生第一次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經濟危機以來,在長達180多年中,西方市場經濟中的生產過剩危機,每個7、8年就會來一次。研究生產過剩的著作和理論汗牛充棟,20世紀30年代雖然出現了以凱恩斯為代表的西方宏觀需求調控理論與政策,也沒有有效避免生產過剩危機的周期性的出現。
    產能過剩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生產能力大于需求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經常出現的現象。當供過于求的產能數量超過維持市場良性競爭所必要的限度、企業(yè)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進行競爭的時候,產能過剩就對經濟帶來負面問題。當前我國產能過剩帶來的問題是:
    產品價格大幅下跌。以鋼鐵產業(yè)為例,外需萎縮和產能過剩導致我國鋼鐵價格出現連續(xù)暴跌。2008年11月份,國內主要鋼材平均價格從當年6月份的最高點每噸6700元跌至3000元,下降50%多。
    產品庫存量增多。2008年下半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需求急劇萎縮,導致許多行業(yè)產能大量過剩,產品庫存量大幅增加。2008年11月份化肥業(yè)庫存達到590萬噸,同比增加130萬噸。
    金融風險增加。產能過剩行業(yè)的資金有相當部分來自銀行,這些產能過剩行業(yè)如不及時調整,就會增加銀行呆賬壞賬,增加金融風險。銀行在呆賬壞賬增加的情況下,信貸就會緊縮,這樣對經濟和整個社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貿易摩擦加大。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外國針對我國的貿易保護措施不斷增多,在外需嚴重萎縮的情況下,進一步影響了我國外貿出口。
    浪費資源,污染環(huán)境。對于行業(yè)的嚴重產能過剩,不僅會帶來設備閑置,而且因為資源價格和環(huán)境成本扭曲,還可能扭曲“優(yōu)勝劣汰”的機制,浪費我國稀缺的礦產資源,污染環(huán)境。
    影響就業(yè)和社會穩(wěn)定。例如,水泥行業(yè)2008年就有125萬人就業(yè),43%的虧損面意味著幾十萬人的工作崗位和收入出現問題。
    當我們告別商品短缺的喜悅還沒有多久的時候,又面臨著生產過剩的困擾。如果說西方政府和企業(yè)在180多年中在解決生產過剩問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的話,對我們來說現在遇到的問題則是全新的,我們要認真研究我國產能過剩的原因和應采取的對策。
    供大于求在一定條件有積極作用
    我國最早出現某些產品的產能過剩問題是在我國市場經濟最先發(fā)展的地區(qū)。上世紀90年代,當時國家有關部門對某省為生產某種商品出現了上千家生產企業(yè)提出批評,認為是“一哄而起”,造成產品供大于求,形成積壓,浪費了社會寶貴的資源和設備。
    當地主管經濟工作的官員卻談了截然相反的觀點,正是因為供大于求,才能形成競爭,才逼迫企業(yè)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加強管理、千方百計生產市場適銷對路的商品。正是這種競爭,最終使當地產生出全國著名企業(yè)。
    “形成幾家著名企業(yè)畢竟是少數,成百上千的企業(yè)將在競爭中倒閉,這是否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
    當地官員回答說,當地投資辦企業(yè)絕大多數是民營資本,追求財富是他們的本能。多數企業(yè)在產品供大于求局面形成之前已經把本和利潤賺到手了。這些資本對市場變化反應敏銳,當他們發(fā)現自己現在生產的產品競爭不過別的企業(yè),少賺和不賺錢后,又會捕捉新的商機。當地成衣、空調、冰箱、摩托車就是這樣逐漸發(fā)展起來的。當然也確有一些企業(yè)在競爭中破產、倒閉。但整個地區(qū)經濟卻繁榮和發(fā)展起來了。
    供大于求在一定條件下,有相當的積極作用;供大于求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民營經濟大量發(fā)展的情況下才會產生。
    產能過剩和產權制度、分配制度改革的關系
    對我國產能過剩最早發(fā)出警告的經濟學家王建認為,我國目前大范圍的產能過剩是和我國產權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相聯系。
    在傳統(tǒng)計劃經濟條件下,因為產權不明晰和收入分配的嚴重平均主義,社會大眾缺乏必要的社會壓力和追求財富積累的動力,導致社會公共資源使用效率低下。人們的收入除了消費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投資渠道,除了存銀行獲得利息外,根本沒有合法的投資和財產性收入,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壓抑。因此,總供求格局的長期態(tài)勢是需求大于供給。
    上世紀90年代,中國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產權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不僅具有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巨大作用,而且使經濟發(fā)展的動力機制產生了深刻的變化,個人和家庭收入不再只是“消費資金”,而是成為了儲蓄和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
    這次改革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場改革,中國工業(yè)的許多產業(yè)出現了世界工業(yè)史上最激烈的競爭現象。企業(yè)為了在競爭中取勝,盡可能地調動各種可以獲得的優(yōu)勢因素:低價格的土地、能源、礦產等,低報酬的勞動力,低成本的資金,低環(huán)境標準。這種激烈的競爭產生了明顯的副作用,至今仍遭到人們的批評。但正是這場改革,我國才能夠在短短20多年的時間內消除計劃經濟“短缺經濟”的特征,使我國工業(yè)生產能力和規(guī)模大幅度提高,有了迎接經濟全球化的競爭實力。
    我國產權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導致基本經濟運行機制的改變,也改變了中國經濟運行的基本特征,就是從社會總供給小于總需求轉變?yōu)楣┐笥谇?,我國經濟增長中的供給制約轉變成需求制約,這種轉變主要是發(fā)生在本輪經濟增長的高潮中。
    以往的經濟增長高潮中,由于主要生產資料和消費品國內供給不足,總會引發(fā)大量進口和貿易逆差,以及國家外匯儲備的明顯下降,但在本輪經濟增長高潮過程中,卻始終保持著貿易順差明顯擴大與外匯儲備猛增的趨勢。
    以往的經濟增長高潮中,GDP增長率上升到10%、工業(yè)增長率上升到20%后只能維持2年左右時間,在本輪經濟增長高潮中,兩者在這個水平上運行了5年時間。
    在本輪經濟增長高潮以前,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的瓶頸制約是常態(tài),在經濟增長高潮到來時會更加突出,而在本輪經濟增長高潮中,這些瓶頸雖然也出現過,但很快就被突破。例如到2005年初鋼材價格就開始下降,到2006年電力供應緊張也全面緩解,主要瓶頸部門都在兩年左右時間內,就從供應緊張轉向供求平衡,并開始出現較明顯的產能過剩了。
    這些經濟運行特征的變化,都是中國經濟的總供求格局從供小于求向供大于求轉變的反映。由于分配結構的變化,導致儲蓄傾向上升而消費傾向下降,使投資可以獲得充足的來源,就可以迅速突破經濟增長中的產業(yè)瓶頸。2000年至2005年,我國投資率逐年上升:36.4%、38%、39.2%、42.2%、44.2%和44%。由于儲蓄增長速度超過了投資增長速度,社會的剩余產品大量增加,不僅可以充分滿足投資需求,還可以有大量產品提供出口,使投資與貿易順差增長保持“雙高速”。從另一方面看,則是消費率不斷下降。與投資率逐年上升相對應,最終消費率逐年下降,自2000年開始:61.1%、59.8%、58.2%、55.4%、53%和52%,到2008年只有38.9%。
    因此,目前我國的產能過剩是產權制度改革導致分配關系開始發(fā)生變化,分配差距拉大導致儲蓄率大幅度上升,儲蓄過剩導致投資高增長和不斷下降的消費率才形成的。
    另外,我國經濟持續(xù)高速增長,刺激了一些行業(yè)生產能力的大規(guī)模擴張,由于我國體制機制不完善、經濟增長方式粗放,部分行業(yè)存在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的問題。部分行業(yè)產能過剩,還在于生產要素成本價格扭曲,如資源價格被低估、環(huán)境成本沒有估計足,而導致存在大量的技術水平低、工業(yè)落后的高耗能型企業(yè)。
    解決產能過剩有三個途徑
    當前,我國如何應對第一次出現的產能過剩問題已經是很迫切的問題。
    首先,要明確,我國目前一些行業(yè)產能過剩是相對的,比如被經常引用作為產能過剩代表的鋼鐵,目前產能過剩達1億多噸。但用發(fā)達國家人均鋼鐵生產能力和人均鋼鐵保有量看則是不足:我國人均鋼鐵生產能力只有幾百公斤,人均鋼鐵保有量才1噸多,而發(fā)達國家人均鋼鐵生產能力達1噸,人均鋼鐵保有量達20噸以上時,鋼鐵產量才開始下降。
    第二,國家也像家庭一樣,有東西總比沒東西日子好過。
    第三,工業(yè)化創(chuàng)造供給,而城市化創(chuàng)造需求。中國在改革前后30年,因為保耕地原因采取限制城市化政策,使我國城市化水平滯后于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如果城市化需求被釋放出來,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則會迅速消除,中國經濟增長又將進入到一個長期較快發(fā)展軌道。啟動城市化是一個大工程,需要一段準備時間,目前應抓緊時間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技術改造。對于目前產能過剩行業(yè)中的絕大多數企業(yè)來說,最現實的選擇就是提升技術水平。進入門檻低的產品,如果技術含量低、能耗大、安全性能不高、不符合環(huán)保要求的產品,最容易出現產能過剩。因此,企業(yè)要通過技術改造,提高產品性能、質量,在市場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
    兼并重組。對于絕大多數的產能過剩的企業(yè)來說,通過兼并重組,優(yōu)化整合資源,可以實現淘汰落后產能、減少總量和優(yōu)化結構。對于產能過剩行業(yè)中的中小企業(yè),可以提升實力;對于產能過剩行業(yè)中的大企業(yè)來說,兼并本行業(yè)的中小企業(yè),對其進行技術改造,而且可以兼并本行業(yè)外的有發(fā)展前景的企業(yè),培育新的增長點。
    統(tǒng)籌兼顧。當前我國先進產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產能利用充分和落后產能嚴重過剩結構性問題并存,是我國產能利用率普遍低于歐美等發(fā)達市場經濟國家的重要問題。因此,不應單純控制投資規(guī)模,而應將擴大先進產能與淘汰落后產能并舉,避免一刀切,防止出現低水平產能過剩。同時,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應兩手抓,一要通過結構調整壓縮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調節(jié)產能存量。二要采取多種政策手段啟動最終消費需求,消化過剩產能,提高產能利用率。
    頭條連接:鋼鐵產能過剩將成為常態(tài)
    中國鋼鐵工業(yè)協(xié)會預計2010年我國新增粗鋼產能3200萬噸,產能達到7.5億噸,而實際產量需求僅為5.97億噸,產能過剩是不可避免的。投資者要更加關注鋼鐵行業(yè)的兼并重組機會。
    總體來看,2009年拉動鋼材消費的主力為交通、建筑和汽車行業(yè),用鋼消費增長率分別為104.7%,26.9%和25.8%。
    我國鋼材的高庫存也將成為一個長期的趨勢,到去年11月份,長材庫存有所下降,但仍維持在較高水平,從扁平材庫存來看,社會庫存一直維持在去年10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
    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2010年,鋼鐵行業(yè)總體的趨勢是高產量、高庫存,鋼材價格將在產量、需求、心態(tài)的多重因素中處于波動狀態(tài)。2010年鋼材價格的波動周期將會縮小,平均5-7個月將會出現一個周期。
信息來源:( ) 采編:信息10
上一篇: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發(fā)布做好工業(yè)系統(tǒng)應對災害性... 下一篇: 展望2010年中國出口形勢:總體向好 前路坎坷
銀耐聯
耐材之窗
主辦單位:
協(xié)辦單位:
信 息 站:
東北信息站 華北信息站 華東信息站 中南信息站 西北信息站 西南信息站
版權所有: 唐山銀耐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電子郵件:66060043@qq.com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