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內宏觀經濟過熱早已是不爭之事實。表面上看,收縮金融市場過多的流動性是央行宏觀經濟調控的當務之急,但實際上如果不找到導致流動性過多的原因,從根源上入手,就很難化解目前國內的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銀行信貸快速擴張的問題。
看看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比如美國,宏觀經濟調控也動作頻頻,不僅簡單也見效。何也?人家用的是市場手段與工具。6月29日,一直傳言的美聯(lián)儲升息終于變成現(xiàn)實,美國基本利率升至5.25%,這是美聯(lián)儲從2004年6月以來的連續(xù)第17次提高利率。也就是說,美國僅是通過利率變化的方式來進行宏觀調控,而且效果不錯。
這種做法在其他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也較為普遍。過去的兩個多月里,世界十多個國家及地區(qū)的央行宣布加息,全球利率上升成為一種趨勢。日本5月份消費物價指數(shù)增長0.6%,為8年來較大升幅,看來日本結束零利率時代也為時不遠了。在全球金融一體化的今天,當世界各國都進入加息周期之時,難道中國可以置身事外?
盡管目前中國的資本項目沒有完全開放,但隨著中國外貿依存度的上升和金融開放步伐加快,中國貨幣政策受國際市場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因此,在世界各國央行祭出升息的方式來收縮金融市場泛濫的流動性并陸續(xù)進入升息周期之際,中國也將步入一個利率上升周期,央行連續(xù)加息勢在必行。
近幾年來,國內的宏觀經濟調控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有人指出,當今世界,除了極少數(shù)仍然堅持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如朝鮮外,在其他兩百多個國家中,中國大概是政府對經濟實施“宏觀調控”最頻繁的,其所用的手段也是最多的。但實際效果卻甚微。何也?就在于沒有把握問題的實質;就在于沒有打破計劃經濟觀念的束縛而轉到完全的市場經濟上來,官員的思維中還頑強地存在著“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折中主義的意識;就在于國內的貨幣當局的政策多是對現(xiàn)象的回顧而不是體現(xiàn)對未來的前瞻性。
對于目前國內的經濟問題,說復雜就十分復雜,說簡單也非常簡單。在本文看來,歸結到兩點:從經濟上來看就是政府管制下低利率政策所導致的各種經濟行為扭曲;從制度安排來看,就是各行各業(yè)、各階層都在千方百計地把既得利益制度化。后一點不是本文討論的主題,這里僅從前一方面入手。
很簡單,價格機制是整個市場經濟的核心。對于金融市場來說,利率是資金的價格,是整個金融市場的核心。在國內金融市場,由于歷史與現(xiàn)實之原因,政府對利率的管制不僅完全扭曲整個金融市場的價格機制,也造成了國內許多經濟關系的錯位與扭曲。試想,一種管制下的價格能夠與市場的供求關系形成均衡嗎?試想,一種管制下的利率,市場的尋租者豈能不利用其大獲其利?
還有,正如我一直強調的那樣,在低利率政策下,整個市場的金融資源配置一定是低效率的。這必然會導致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泛濫、傳統(tǒng)的產業(yè)結構流行、資本擠出勞動力、居民消費的擠出效應、固定資產投資過熱、房地產泡沫吹大、資產價格飚升、居民財富制度性轉移等等,可以說,目前國內許多經濟問題癥結都可歸結于低利率政策所導致的結果。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增長偏快、對外貿易順差擴大、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多、商業(yè)銀行通過貸款擴張增加盈利的動機較強、各地上項目擴大投資的積極性較高等經濟現(xiàn)象也都是低利率政策所致。
有政府官員也說,由于國內居民、企業(yè)對資金的利率不敏感,所以運用利率工具效果甚微。試想,有效利率根本就不存在,企業(yè)與居民如何對非市場的利率敏感呢?只有增加資金使用的成本,由市場的供求關系來決定利率水平,這樣才能通過利率來影響和改變企業(yè)及個人資金使用的行為決策,從而改變資金市場的供求關系。這是市場經濟中的一般常識。
在一個統(tǒng)一的金融市場中,價格調節(jié)是改變企業(yè)與個人行為決策最有效的工具,也是地方政府或其他非市場因素對其作用與影響最小的方式。如果僅是從行政上來控制與調整,或所謂的宏觀調控組合拳,不僅對市場的影響與作用存在很大差異性,也容易為非市場因素對市場的干預與影響創(chuàng)造條件,從而干預宏觀調控有效進行。比如目前央行所謂的定向票據(jù)發(fā)行,目的當然是收縮商業(yè)銀行過多的流動性及對有些銀行貸款規(guī)模失控懲罰,但基本采取了一種非市場的方式進行。
那么,國內貨幣政策當局為什么不從金融市場的價格機制入手,調升銀行的基準利率(即一年期存款利率)呢?我想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是目前國內貨幣政策當局宏觀調控的思維仍然停留在逆風而上的傳統(tǒng)思維上,即僅是停留在對歷史數(shù)據(jù)的后向回顧上而不是對未來前瞻性的預見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歷史數(shù)據(jù)不連貫,如果數(shù)據(jù)評判體系不科學與不規(guī)范,那么要對經濟形勢做出好的判斷根本就不可能。比如目前CPI體系不科學與不規(guī)范、房價上漲幅度的嚴重低估,都是導致貨幣管理當局不愿上調利率的重要原因。
二是任何一次管制下價格的調整,其實就是一次利益關系的大調整。在這種前提下,國內貨幣政策當局的利率調整注重的不是市場資金供求關系的變化,而是更注重國有企業(yè)和國有銀行的利益關系的變化。早幾年,為了護航國有企業(yè)改革,用人為的方式把銀行利率壓抑在十分低下的水平上,以便讓國有企業(yè)改革得到低于市場價格的資金。近期,國內經濟的繁榮并沒有帶來銀行利率的上升,而是繼續(xù)以管制的方式壓低銀行利率,為困境中的國有銀行改革創(chuàng)造政策性獲利空間??梢哉f,近幾年國有銀行利潤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就是貨幣當局刻意拉開存貸利率、對國內居民財富轉移之結果。
三是貨幣當局之所以對調升利率猶豫不決,還因為擔心利率上升會給處于升值通道中的人民幣匯率帶來更大的壓力。也就是說,國內銀行利率上升容易吸引更多炒作人民幣升值的熱錢流入中國。即本幣利率上升容易吸引外幣流入本幣。但是,在中國這種本幣市場與外幣市場基本上分割的情況下,本幣利率變化不容易傳導到外匯市場上去。比如說,美元經過17次升息之后,美元的利率早就高出人民幣利率3個多百分點。這種情況下,如果本幣市場與外幣市場是相通的,如果投資者預期到人民幣升值不會超過3%,就會有大量人民幣兌換成美元。這種情況之所以沒有出現(xiàn),就在于本幣與外幣市場不流通。既然如此,本幣的利率上升又會對國外熱錢進入國內市場有多少影響呢?特別是中國作為一個大經濟體,即使是外幣能夠通過非法渠道進入國內市場,對經濟的影響也應該是十分有限的。比如,目前一直有人在討論中國的外匯儲備是否太多的問題,其實這根本不是問題,問題是外匯儲備的增加是否通過合法的途徑進入,貨幣當局對其監(jiān)管如何。
當然,說得更明白一點,目前國內的宏觀調控之所以頻繁且使用多種工具,不外乎是政府部門不肯從微觀經濟領域全面退出,不肯放棄自己手中配置資源的權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就無法改變目前這種粗放型的增長方式,政府就無法擺脫現(xiàn)在這種名為“調控”、實為“干預”的經濟管理方式,中國要建成真正的、完全的市場經濟也就不可能。目前的貨幣當局也是如此。
總之,目前國內的許多經濟問題都是低利率政策導致的結果,貨幣決策當局應該對此有明確的認識。而銀行存貸款利率上升是化解這些問題最好的手段。因此,央行調升國內銀行存貸款利率勢在必行!